茶是否能夠榮升國飲
近幾年,有關國花、國鳥、國樹的評比提議時有所聞,前不久還有部門要評國石的,但是卻沒有國飲的評比。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學會、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8家國家級茶葉專業機構聯合提出了把茶上升為國飲的建議。消息一出,各種反響十分熱烈。
低靡茶消費需要刺激
中國社會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專家陸堯指出,雖然中國是世界上茶產量第二的國家,可是人均茶消費遠遠低于其他國家,英國年人均消費為2500克,土耳其為2200克,日本是1000克,我國僅300克。這種低靡的發展狀態是迫切需要引導和刺激的。
“目前,中國飲茶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出現了斷代層,很多青年人尤其不愛喝茶,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功能飲料、碳酸飲品更能吸引他們的眼球,他們并不知道飲茶的好處。一些專家為此提議要人為地促進茶的消費,讓杭州的‘龍井茶宴’,紹興、上虞的‘越州茶藝’,杭嘉湖一帶的‘水鄉咸茶’等地方特色茶走向人民大會堂。在政府舉辦的各類宴請活動中,對不大習慣飲酒的賓主,提倡‘以茶代酒’。同時,也建議將茶列為各級領導人出訪和接待賓客的主要禮品。”陸堯說。
陸堯老師介紹,雖然現在全世界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茶,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有飲茶的習俗,可是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開始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的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等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
茶不僅起源于中國,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的輝煌。現有的中國海關統計資料,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統計顯示,在過去一百多年中,茶葉在中國商品出口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1868年為例,全國出口商品金額為69114733銀兩,其中茶葉出口值高達37172012銀兩,占53.8%。僅次于茶葉的出口商品為絲綢,其后才是瓷器。1886年,茶葉出口260萬擔(13萬噸),占當時世界茶葉貿易量的90%。到1952年,出口茶葉的產值已經達到了3億美元,占當時全國32億美元總出口額的近1/10。
然而在近50年來,雖然茶生產發展迅速,可是出口方面卻停滯不前,甚至有很大程度的后退。中國茶葉的種植由14個省500個縣擴展到17個省900多個縣,茶葉總產量居世界第二位,茶文化也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茶產業的從業人員數以千萬,涉及從業人員產值近500億元。直到2004年茶葉出口才只有80萬噸。茶產業的出口額仍然徘徊在3億多美元,僅占中國商品1萬1千億美元總出口額的百分之一不到。雖然就茶葉本身出口數額上變化不大,但從茶葉出口占商品總出口額的比例來看,茶產業發展是大大倒退了。
搞國飲是為創建茶品牌
“近幾年,有關國花、國鳥的評比提議時有所聞,前不久還有部門要評國石的,但是卻沒有國飲的評比。千百年來,雖然茶一直得到人們的喜愛,可是卻從來沒有正式戴上過國飲的桂冠。我想可能是茶作為中國的代表飲料已經成為人們印象中的‘國飲’,太理所當然了,以至于無需評比。”茶為國飲的倡導者之一的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劉楓會長在談到倡議初衷時跟記者調侃。
“而這里國飲的概念是不同于人們印象中的‘國飲’,就是要通過推廣,讓飲茶不僅成為中國的一種民族習俗,而且在國際上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象征符號。就像人們一提到咖啡,就會想到法國巴黎左岸濃密的文化氛圍;一提到可樂,更是會想到美國文化一樣,將茶也打造成為中國文化的形象代言。”劉楓說。
事實上,茶的深度開發和品牌拓展在國內已經嶄露頭角了。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茶的本身產值超過100億元,茶的罐裝飲料產值超過100億元,茶深加工產品產值超過100億元,而茶藝館的營業額同樣也在100億元以上。
陸堯認為,雖然茶產業的發展已經粗具規模,卻仍然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他舉例說,英國本土并沒有茶的生產、種植,可是英國的茶產業利潤世界第一,并創造出很多世界知名的茶飲料品牌。因此促進茶產業的發展也是國飲倡議的目的之一,同時也是對中國的茶資源進行一次大的整合。
陸堯認為,雖然茶產業的發展已經粗具規模,卻仍然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他舉例說,英國本土并沒有茶的生產、種植,可是英國的茶產業利潤世界第一,并創造出很多世界知名的茶烏龍茶飲料品牌。因此促進茶產業的發展也是國飲倡議的目的之一,同時也是對中國的茶資源進行一次大的整合。
目前,中國茶產業還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茶旅游成為一種全新的茶葉業態,在許多城市的周邊開發茶園游,讓城里人既買茶、喝茶,還采茶、炒茶。另外,近幾年國內茶館業的發展也是茶產業的新亮點。陸介紹,目前國內的茶館有近5萬家,產值達150億元,解決了大量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其中北京茶館有581家,其他一些大中型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茶館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勢頭,目前茶館業在國內的發展是從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如果有恰當的引導和支持,預計到2006年初,茶館業可以進入成熟期,成為茶產業的重要支柱。最近,北京的茶館業面臨一場大規模的整合,優勝劣汰,平均利潤提高,這也是未來幾年全國茶館業發展的縮影。
對于國飲茶對茶產業的促進作用,蒲實教授預測,如果積極倡導茶為“國飲”,從科技開發、新產品開發、經營管理上創新,再加上品牌戰略,進一步實施飲、食、療一體化。未來幾年中,在茶葉、茶罐裝飲料、茶深加工產品、茶藝館四個方面創造幾個世界名牌,不僅在國內可提高茶葉人均消費量2到3倍(即從目前的300克上升到800克),而且,茶的生產、經營價值也能隨之增加2到3倍(即從目前的400億元上升到1000億元),更為重要的是創造的世界名牌,可以打造類似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年均銷售額達上千億美元的品牌。
爭議為茶“加冕”破壞品茶雅致?
盡管國飲倡導者們對自己的建議津津樂道,可是飲茶者卻在“噓”聲一片之中抱怨為茶加冕破壞了品茶休閑的閑情雅致。
“‘國飲’畢竟不同國歌、國旗,也難望有國寶熊貓的待遇。動輒要將事物上升為‘國字號’的邏輯,實在讓平常喝茶的人難以接受”。“真正喝茶的人只希望在嘬茶飲水的時候品賞其中的韻味,平常人家口渴就咕嚕咕嚕求個暢快,而不用去屏氣立正,舉杯齊眉,搞許多儀式”。
對于這樣的抱怨,國際東方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蒲實教授表示可以理解,“如果從茶‘發乎神農氏’算起,五千年來,茶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過去,淡飯粗茶就是一種生活底線,飲茶甚至和喝水混淆成同一概念,現在想把它區分開來,并且樹立國飲形象,確實不是易事。”
茶能反腐倡廉的說法更是引來“噓”聲一片,“酒有好酒孬酒之分,茶同樣有個貴賤之別,名貴的茶葉可能比好酒更值錢。對于貪官來說,少喝酒多飲茶并不可能抑制他的貪欲。不會因經常喝茶而變得清廉”。
而對茶的倡廉功效,蒲實教授舉了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