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非誠勿擾》首秀 扇形舞臺變啞鈴結構
男女嘉賓牽手
和觀眾闊別一個多月之后,全新改版的《非誠勿擾》于5月13日(周六)晚終于再度回歸。
節目開場,孟非感慨道:“這七年里,這個節目達到了至今讓我們想起來都無比激動的高度,有一句話叫七年之癢,我不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和我的小伙伴做了些什么。在七年的時候,我和我的同事們讓《非誠勿擾》又一次全新出發。這一次的出發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們的勇氣和決心,同時需要的是你們每一個人的關注和支持。”
脫胎換骨,亦是傷筋動骨。對于一個擁有龐大受眾、成熟風格的常青綜藝來說,改版經歷了太多不易。然而不破不立,全新出發意味著更多可能。被觀眾稱為“整容式”創新的《非誠勿擾》,究竟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扇形”變“啞鈴”
分區式選擇產生情感張力
比起原版的“扇形舞臺”,改版后的《非誠勿擾》變成了“啞鈴形態”。這一改變甚至讓《非誠勿擾》的logo也發生了變化——多了一藍一紅兩個分別向左和向右的箭頭,和舞臺分區形成一種呼應。
梳理下來,新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環節:喜愛偏好。男生置身第二現場,男生可見女生,女生不可見男生。女生依次露面,出場過程中男生對女生進行第一印象的喜好選擇,喜歡的進心動區,不喜歡的進觀察區。前者區域女生可滅燈,后者區域女生不可滅燈,但可通過“溫度計”表示對男生的喜好。
第二環節:男生展示。這一部分共有三輪短片播放,第一輪播放男生第一視角短片,男女嘉賓展開交流,結束后男生在全部女生中選擇一位進入“最終選擇區”;第二輪男生照片展示,呈現從小到大的變化軌跡,而后正式出場,此輪交流結束男生再選擇一位女生進入“最終選擇區”;第三輪播放男生情感經歷、興趣愛好等內容短片,進一步了解。
第三環節:最終環節。若心動區女生留燈為0,主持人公布“最終選擇區”女生留燈情況,全滅離開,如有留燈,進入牽手環節;若心動區有女生留燈,男生可從心動區選擇一位女生,替換“最終選擇區”的一位女生,從中做出最終選擇;男生或可不替換女生,在“最終選擇區”的兩個位女生中做出最終選擇。
綜合來看,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擁有了更為充分的展示和表達空間。且“喜好選擇”和“第二現場”的加入,使得情感層次更為豐富,人物關系更為飽滿,懸念和反轉貫穿始終。不過,男嘉賓在對女嘉賓進行“心動區”和“觀察區”選擇的時候,接受到否定信號會否引發情緒的反彈?從首期節目來看,女嘉賓整體接收程度較高,更不乏人在“觀察區”卻大膽示愛的勇敢姑娘。
制片人李政解釋,“這個設計,第一步是將男性話語權做到一個更前置,但其實造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男生決定之后必須面臨自行承擔的后果:觀察區的女生也許有情緒的反擊,心動區的女生有選擇的權利,又也許男生通過交流發現更合適的女生其實在觀察區。到了終選區更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所以其實比原來更加科學和平均。”
首位出場的“小靳東”嘴上說著喜歡小鳥依人的女生,最后選擇的卻都是御姐范兒的女嘉賓,顯而易見的“定位失誤”,但他最終無緣牽手。觀眾調侃:“新版規則真的好考驗選擇困難癥啊!”
反轉貫穿始終
呼應戀愛心理,打破宿命論
除了啞鈴型的舞臺結構以及附帶而來的戲劇效果,《非誠勿擾》女嘉賓的出場方式,還實踐了一個“麥穗理論”——女嘉賓一個接一個出場,男嘉賓需要做出將她放到心動區還是觀察區的抉擇,因為兩個區域的人數都必須是12人,因此男嘉賓往往在一開始展現出觀望的姿態,“他總覺得下一個是最好的,結果就是丟掉了最初出場的那些本來很好的人。”李政說,在這種權衡的姿態中展現出來的關系,是玄妙的,而玄妙往往帶來反轉。
備感新鮮的,還有男嘉賓的出場方式。跟曾經男生出場接受女生滅燈與否的第一輪考驗不同,新改版的《非誠勿擾》中,男生在第一條短片播放完畢之前,是不露臉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體貌效應”,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外形出眾自然占足了優勢。可加入盲選環節之后,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拋開顏值,從言語交談中用心感受對方。所以,女生感興趣的部分是否和那個即將出場的男生匹配?盲選帶來的懸疑感會引發猜測和討論,給人一種想要看到本尊之后的反差。
還有終選區的設置——男嘉賓有三次選擇女嘉賓進終選區的機會,觀察區的女生也有可能被挑選進終選區,而在李政看來,這種“火箭式的飛躍”是對宿命論的打破,“這個很符合現實,一開始他可能不喜歡她,但最后卻因為她的魅力愛上了她。”
反轉和懸念,貫穿著節目的始終,終選區女生滅燈的情況是隱藏的,男嘉賓根本不知道自己青睞的女孩最終是否選擇了自己——終選區里并不確定會否為自己留燈的人,和非終選區中鐵定為自己留了燈的人,最后該選哪個?
首期節目,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牽手成功的趙子涵和夏晨慧。明明被“無情”分到了“觀察區”,在還沒看見男嘉賓真容的情況下,夏晨慧就勇敢表白,于是被挑入終選區,這位姑娘始終不改自己的堅持,最終打動了男嘉賓趙子涵。
“有人覺得這是博弈,但我們還是堅定認為,這是我們起了黃菡老師和姜振宇老師的關注,引發了對于女性事業和家庭關系的一番深度討論。
在李政看來,之所以說是討論而不說結論,是因為哪怕是節目組,也很難給出一個向左或者向右,是或者非的結論,“我覺得對于這些社會現狀的探討,是《非誠勿擾》到現在最根本的核心的東西,它終究是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