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者為王》老戲骨金士杰柔情獻聲《朗讀者》
節目現場
節目現場
4月29日本周六,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即將迎來第十一期節目,臺灣知名演員金士杰受邀參加此次以“那一天”為主題詞的錄制。朗讀者一直倡導這樣一種用生活勾連人與文學的理念,讀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更是情懷。當老戲骨金士杰遇上知性聰穎的主持人董卿,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據悉,在這期節目中,金士杰將談到很多關于孩子、關于父親角色的故事。熟悉金士杰的人都知道,在之前的很多年,他一直不婚主義的支持者,與其說是對抗社會,還不如說是因為骨子里的悲觀主義,讓他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把另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來。然而,當花甲之年的金士杰成為了父親,幸福也以一種他沒有過的姿態,讓他的后半生變得很不一樣了。為什么會改變堅持這么多年的想法?很多人都會問起,金士杰曾經說過,他是因為玩了一個叫云霄飛車的游戲,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后來才決定結婚的。關于這個問題,在《朗讀者》他會怎樣跟觀眾分享?
從不婚主義到為人夫為人父,金士杰相信人生是為一段旅程而來。初為人父的他,對孩子最美的愿望是,“我給了他春天,他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在電影《剩者為王》里,金士杰就飾演過一位父親,面對三十幾歲未嫁的女兒,他說:她不應該為父母親結婚,不應該在外面聽什么瘋言瘋語聽多了就想著要結婚。她應該想著跟自己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的結婚,昂首挺胸的,特別硬氣的,憧憬的,好像贏了一樣。其實金士杰對待兒女的態度也是如此。正如金士杰的父母給他的自由一樣,從來都是肯定他、鼓勵他,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才讓他成為了今天的金士杰,成為臺灣現代劇場開拓者及代表人物,成為我們眼中的老戲骨。
《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金士杰老師的話劇代表作,他用他的方式,詮釋了他對于愛情、工作、家庭、寬恕、死亡、衰老等人生大課的理解,或大笑、或大哭,每一樣都是人生真諦,每一樣也都是金士杰本身。“你必須追尋生命而且擁抱生命!而且,當你如此做了,有時候生命也會回過來擁抱你,而這種經驗是你永遠無法相像的!愛!愛是唯一理智的行為。如果我們沒有愛,就好像小鳥折斷了翅膀。”戲如人生,金士杰教你遲早要上的“14堂課”,在《朗讀者》的舞臺,金士杰又會給人生大課怎樣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