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與人工智能共助力走失兒童回家路
節目圖片
《最強大腦》至今為止已經做了四季,這幾年來,除了讓更多年輕人對科學感興趣之外,節目里的科學技術也在很多領域得到了發展和應用。而第四季節目里首次登上電視舞臺的人工智能也因為跨代人臉識別技術,投入到了尋找走失兒童的社會化運用中。
“小度”跨代人臉識別投入社會化運用 助力走失兒童回家路
第四季伊始,“人機大戰”一經亮相便驚艷眾人,在“匆匆那年”項目中,人工智能表現出色,展現了很好的跨代人臉識別技術,甚至勝過“世界記憶總冠軍”王峰,辨識出了相似度極高的雙胞胎姐妹。
而章子怡在場下觀賽時就提出可以將人工智能的這項技術優勢,運用到幫助走失孩子回家的社會問題上。如今,這項技術就在現實中得到了運用。技術人員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孩子小時候和現在的照片,匹配身份,配合公安部實施“寶貝回家計劃”。更讓人欣喜的是,目前經過人工智能識別之后,通過比對DNA,已經有一位走失兒童可以與家人團聚了。
《最強大腦》節目推動技術發展
在《最強大腦》舞臺上的幾場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小度”兩勝一平,直接晉級“腦王決賽”。然而,“小度”背后的科學家團隊卻坦言一步步走來面臨了很大的壓力。因為從測試結果來看,機器人對推理、想象這種思維并不擅長,錄制前的項目測試也是人類更勝一籌。
于是,工程師團隊駐扎節目組,每逢測試之后就對機器的程序進行優化和深度學習,在各方的巨大壓力下,“小度”的技術推動飛快進行。有科學家就曾表示,如果沒有來自《最強大腦》選手的壓力,節目上所呈現的人臉識別水平起碼需要半年到一年的研發時間,而現在兩個月就做到了。也許正如王峰所說,機器和人類不是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相信在技術的不斷優化下,未來一定會讓更多的走失兒童走上回家路,讓更多的家庭得以團圓。
《最強大腦》成功地讓年輕人看到了未來的科技,真正地讓科學變成一種流行。期待最后的“腦王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