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旅游網 > 影視 >> 演員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發布時間:2017-03-23 11:31:24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前段時間,山東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被8名欺騙份子以發放助學金為由,欺騙了9900元學費,在報案回家的路上,徐玉玉因心臟驟停,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很多人可能覺得社會經歷不夠豐富的人容易上當中招,但事實并不是如此,不久前產生的“清華教授遭電信欺騙”事件就是明證。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9月19日,第3屆國家網絡安全宣揚周(上海地區)暨第6屆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動周開幕,復旦大學教授楊珉在宣揚周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中流露了清華教授被騙事件的內幕,雖然這1說法未得到警方確認,但與之前表露的情況相當吻合。

    騙子說出清華教授賣房信息

    當天的演講,楊珉教授從徐玉玉案說起,“有人認為她上當受騙的緣由是缺少人生經驗,但實際上有人生經驗的人能避免被欺騙嗎?”對此,他認為“不1定”,并舉了清華教授被騙的例子。

    楊珉在演講中說,這位清華大學教授剛剛賣了1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欺騙電話,稱他漏繳各種稅款等等,各種恐嚇威脅,然后1步步中計,結果1760萬全部被騙走。“騙子可以精確地告知你,網簽合同的編號是多少,各種交易中很細節的1些信息,騙子都能說得井井有條。”

    信息安全專家也曾“中招”

    不光是教授,在電信欺騙眼前信息專業人士一樣也不能幸免。“我們在坐很多都是信息安全的同業人士,認為自己肯定不會上當。”楊珉為此舉了另外1個例子,曾有1名業內專家的手機被帶有木馬病毒的短信擊中,向多名好友發送1條信息,短信內容為“我是某某某,這是我幫你拍的1個藐視頻”,并附上1個鏈接。1夜之間,這名專家的多名好友點擊鏈接,造成財物損失。

    “要知道這個專家是網絡信息安全的資深人士,他的朋友也有很多是信息安全相干的從業人員。所以不管是天真少女,還是有經驗的社會人士,或是信息安全從業人員,都很難逃過電信欺騙。” 楊珉說。

    300多款經常使用軟件中60%觸及個人隱私數據泄漏

    電信欺騙為什么屢屢得手?楊珉認為,很大1部份緣由是個人隱私信息泄漏所引發的。“信息安全背后是1個地下社會,1個江湖的構成。”楊珉表示,有人專門想法把病毒塞入你的手機里,有人專門從你手機里獲得重要信息,有人把東西打包起來進行交易,利用信息進行欺騙、偷盜,有人乃至把偷盜來的東西,比如電子貨幣等,通過各種變現的渠道把它洗白,構成1個完全的產業鏈。“這使得‘反病毒’就變得更加困難。”

    “人們經常習慣于享受利用軟件帶來的便利,常常不在意它的風險。乃至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軟件裝上以后意味著甚么?”楊珉還提到,國內有關部門曾針對300多款經常使用軟件進行了檢測,60%觸及到個人隱私數據泄漏的問題,而且這些軟件都是1些經常使用軟件,沒有哪一個殺毒軟件會將它列入黑名單。

    “我們在打開1個軟件界面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輸入賬號信息,銀行卡相干的信息。這些軟件會對用戶進行精確的數字化分析。1旦這些軟件本身的信息化安全能力不夠強大,所釀成的泄漏量可達百萬乃至上億級的用戶范圍。這些數據的泄漏不但牽涉到個人損失,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信息安全戰略上的大隱患。”他指出。

    “誰收益,誰擔責。”楊珉表示,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監管除個人用戶須加強信息安全意識,扎緊竹籬防狼以外,特別要明確責任主體。監管部門要在法規的層面上強化責任主體意識。數據由誰拿去,誰就要對確保數據安全負法律主體責任。另外,提升信息安全治理還要強化立體的全方位測控,懲治犯法,必須破除地域和部門的界限,建立由公安部門牽頭,銀行、電信運營商等共同參與的反電信網絡欺騙中心,構成協作同享和快速反應聯動機制。

    騙子周5到周1“上班”

    媒體記者還在宣揚周得悉,公安部門在偵破案件進程中發現,普通人的工作時間是周1到周5,而騙子們的“上班時間”卻是周5到周1,即兩周之間的銜接處,這是普通人閑暇、容易放松警惕的時段。

    公安部門的相干報告還顯示,越是常常遭到欺騙電話騷擾的地區,用戶的警惕性越高,如北京、上海這樣的1線城市,很多用戶幾近每天都能接到欺騙電話。成心思的是,有統計數據顯示,上海手機用戶識破1個欺騙電話平均僅需18.5秒,辨認能力居全國第1。

    犯法份子善于設計“情形劇本”

    從上海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偵辦的網絡欺騙案件來看,2016年的網絡欺騙犯法活動常常喜歡采取廣泛發送欺騙“情形”信息的方式實行欺騙。

    該網安總隊介紹,以往犯法份子通常選擇在春運、暑假期間,針對網上購買火車票、飛機票等,“點對點”設定欺騙策略實行欺騙,每筆金額高,但覆蓋面小。“隨著市民在網上買賣2手車、求職、找對象等需求的逐步增多,犯法份子只需設計1種欺騙情形劇本,通過網絡發布,廣泛投放虛假廣告、信息,冒充招聘公司、婚介公司等進行網上招工、網上交友等方式的欺騙。”網安總隊表示,這類方式因個體受騙金額小,常常被害人不愿報案,但因但覆蓋面廣,欺騙金額總量“聚沙成塔”。

    網安總隊表示,今后將加強對新型網絡欺騙案件的研究,延續保持對網絡背法犯法的懲辦高壓態勢。

    專家:應明確電信欺騙定罪量刑標準

    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院長李建華表示,電信欺騙已構成完全的黑色產業鏈,網絡欺騙的從業人數超過160萬人,欺騙“年產值”達1152億元。

    李建華認為,治理電信欺騙應當嚴查個人信息泄漏的源頭,加強對“個人信息數據”運營單位的安全監管要求,強化信息系統保護等級保護措施,清查信息泄漏責任,“加強公安、金融、電信、司法等多部門參與,兼顧協作,從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推動電信卡、銀行卡實名制管理、規范身份證件的使用管理。”

    “法律武器少不了。”李建華也特別強調,應從刑事立法的角度,參考金融欺騙、保險欺騙等模式將電信欺騙獨立成罪,設計公道的犯法構成要件、適合的刑種,“通過司法解釋、案例指點等情勢,明確電信欺騙定罪量刑標準,消除法律適用的模糊地帶和同案異判現象。”他還提到,應破除各種法律障礙,落實電信實名制、金融賬戶實名制、電信裝備和金融行業準入制度,“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電信欺騙犯法。”

    警方提示:防電信欺騙 個人用戶做到“3個不要”

    個人如何防范電信欺騙呢?警方支招——做到“3個不要”,即:不要隨便運行、點擊陌生人發來的文件、鏈接,定期對電腦進行殺毒清算;不要在網上向陌生人提供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等真實信息;不要閱讀非正規網站并登陸注冊身份信息。

    企業用戶防范方面,警方的建議則是做到“兩個健全”,即:健全企業網站信息系統建設;健全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技術措施。

    對政府、金融、教育、公共服務等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機構網站,警方建議做到“3個提高”,即:提高防范病毒能力,安裝并及時升級殺毒軟件和防火墻;提高對抗攻擊能力,通過優化網絡速度可以使局域網服務器提升對抗攻擊的能力;提高安全漏洞檢測水平,定期對漏洞進行排查檢測。

    相干新聞破獲藝術品欺騙案 慣用伎倆何上當者始終絡繹不絕?

    “你們看不出來吧,我已是肺癌晚期,如果不是為了治病,我也不會動了把這塊田黃石賣掉的腦筋。”近日,警方破獲藝術品欺騙案,以藏品“多是寶石”、“價值上億”、“有買家出巨資收購”等許諾勾引被害人到其藝術品鑒定公司,隨后由涉案公司幫其代為拍賣收藏品,欺騙被害人高額拍賣費或鑒定費,這樣的套路已成為最近幾年來文玩藝術品市場欺騙的慣用伎倆。但為什么上當者始終絡繹不絕?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昨天,57歲的劉先生說起自己出售藏品被騙的遭際,不勝欷歔。在最急著用錢的時候,騙子卷走了他2.6萬元。“這是借來的錢,沒想到就這樣打水漂了。”

    昨天,上海普陀警方表露了近日破獲的1起案值600余萬元的文玩藝術品欺騙案件。很多人像劉先生1樣,付出高額鑒定費后,才被告知所拜托的藝術品達不到買家要求,但鑒定費不退。

    警方表示,除市場監管存在空白,被害人想“1夕暴富”的空想,讓騙子輕易打開心防。

    去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石泉路派出所前后受理了3起“鑒寶欺騙”案件。經過訪問調查,1家位于普陀區銅川路的上海久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浮出水面。但當民警深入偵察時,該公司卻于去年8月初搬離石泉地區不知去向。

    在隨后兩個多月內,專案組積極尋覓涉案被害人,前后制作相干筆錄70余份,初步統計涉案金額150余萬元。辦案民警通過對部份被害人報案材料梳理,鎖定了涉案藝術品公司相干“業務員”真實身份,終究通過網上追逃抓獲3名涉案人員。

    經調查,專案組得悉原公司的管理層和業務骨干均已搬至普陀區另外一商務中心,更名為“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繼續從事欺騙活動。

    去年12月8日下午,上海警方多部門協作,對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展開收網行動,當場控制涉案人員90余名,查獲賬簿20余本,統計涉案金額人民幣600余萬元。公司管理層肖某等15名骨干人員全部落網。

    12月12日,警方又在靜安區上海勱頤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國赟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內抓獲5名涉案嫌疑人。“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帶領被害人至上述兩家公司做相干檢測,兩家公司在不具有國家相干資質的情況下,向被害人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共同誘騙被害人支付高額鑒定費用,金額在1.5萬元至3.5萬元不等,最多的被騙走了數10萬元。

    目前,共有83名犯法嫌疑人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涉案賬戶已被依法凍結。

    據普陀分局經偵支隊負責人介紹,此類案件在上海已破獲過量起。為什么始終沒法禁絕?主要緣由是市場監管存在空白。這些涉案公司在工商注冊時,所有的手續都是合法的,但具體經營卻處于失管狀態。

    據警方流露,上海目前并沒有專門從事藝術品收購的正規拍賣公司。很多沒有拍賣資質的藝術品公司、文化傳播公司、投資公司等以代拍賣、收購之名行事,其實都是實行欺騙活動。至于鑒定公司,全國真正有資質的也不過個位數,而且主要是面對大型的機構提供服務,其實不提供民間鑒寶服務,所以凡打著文玩藝術品檢測旗號的公司,也均屬非法經營。

    警方同時提示,騙子屢屢得手,與被害人總想著“1夕暴富”有不小的關系。前面提到的受害人劉先生,當初花5000元收購的田黃石,騙子開出了7000萬的高價,這對急需用錢的劉先生,是巨大的誘惑。還有1名受害人,拿著1塊在南京雨花臺撿的雨花石前去估值,也被開出了180萬的高價。“有些被害人也是懷著撿漏的心態,結果小騙遇上大騙。卻沒想到,天上歷來不會掉餡餅。”

    警方再次提示,1般在藏品成交前就要收費的都是騙子,應馬上終止交易。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前段時間,山東臨沂“準大學生”徐玉玉被8名欺騙份子以發放助學金為由,欺騙了9900元學費,在報案回家的路上,徐玉玉因心臟驟停,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很多人可能覺得社會經歷不夠豐富的人容易上當中招,但事實并不是如此,不久前產生的“清華教授遭電信欺騙”事件就是明證。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9月19日,第3屆國家網絡安全宣揚周(上海地區)暨第6屆上海市信息安全活動周開幕,復旦大學教授楊珉在宣揚周開幕式的主題演講中流露了清華教授被騙事件的內幕,雖然這1說法未得到警方確認,但與之前表露的情況相當吻合。

    騙子說出清華教授賣房信息

    當天的演講,楊珉教授從徐玉玉案說起,“有人認為她上當受騙的緣由是缺少人生經驗,但實際上有人生經驗的人能避免被欺騙嗎?”對此,他認為“不1定”,并舉了清華教授被騙的例子。

    楊珉在演講中說,這位清華大學教授剛剛賣了1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欺騙電話,稱他漏繳各種稅款等等,各種恐嚇威脅,然后1步步中計,結果1760萬全部被騙走。“騙子可以精確地告知你,網簽合同的編號是多少,各種交易中很細節的1些信息,騙子都能說得井井有條。”

    信息安全專家也曾“中招”

    不光是教授,在電信欺騙眼前信息專業人士一樣也不能幸免。“我們在坐很多都是信息安全的同業人士,認為自己肯定不會上當。”楊珉為此舉了另外1個例子,曾有1名業內專家的手機被帶有木馬病毒的短信擊中,向多名好友發送1條信息,短信內容為“我是某某某,這是我幫你拍的1個藐視頻”,并附上1個鏈接。1夜之間,這名專家的多名好友點擊鏈接,造成財物損失。

    “要知道這個專家是網絡信息安全的資深人士,他的朋友也有很多是信息安全相干的從業人員。所以不管是天真少女,還是有經驗的社會人士,或是信息安全從業人員,都很難逃過電信欺騙。” 楊珉說。

    300多款經常使用軟件中60%觸及個人隱私數據泄漏

    電信欺騙為什么屢屢得手?楊珉認為,很大1部份緣由是個人隱私信息泄漏所引發的。“信息安全背后是1個地下社會,1個江湖的構成。”楊珉表示,有人專門想法把病毒塞入你的手機里,有人專門從你手機里獲得重要信息,有人把東西打包起來進行交易,利用信息進行欺騙、偷盜,有人乃至把偷盜來的東西,比如電子貨幣等,通過各種變現的渠道把它洗白,構成1個完全的產業鏈。“這使得‘反病毒’就變得更加困難。”

    “人們經常習慣于享受利用軟件帶來的便利,常常不在意它的風險。乃至很多人其實不知道軟件裝上以后意味著甚么?”楊珉還提到,國內有關部門曾針對300多款經常使用軟件進行了檢測,60%觸及到個人隱私數據泄漏的問題,而且這些軟件都是1些經常使用軟件,沒有哪一個殺毒軟件會將它列入黑名單。

    “我們在打開1個軟件界面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輸入賬號信息,銀行卡相干的信息。這些軟件會對用戶進行精確的數字化分析。1旦這些軟件本身的信息化安全能力不夠強大,所釀成的泄漏量可達百萬乃至上億級的用戶范圍。這些數據的泄漏不但牽涉到個人損失,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信息安全戰略上的大隱患。”他指出。

    “誰收益,誰擔責。”楊珉表示,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監管除個人用戶須加強信息安全意識,扎緊竹籬防狼以外,特別要明確責任主體。監管部門要在法規的層面上強化責任主體意識。數據由誰拿去,誰就要對確保數據安全負法律主體責任。另外,提升信息安全治理還要強化立體的全方位測控,懲治犯法,必須破除地域和部門的界限,建立由公安部門牽頭,銀行、電信運營商等共同參與的反電信網絡欺騙中心,構成協作同享和快速反應聯動機制。

    騙子周5到周1“上班”

    媒體記者還在宣揚周得悉,公安部門在偵破案件進程中發現,普通人的工作時間是周1到周5,而騙子們的“上班時間”卻是周5到周1,即兩周之間的銜接處,這是普通人閑暇、容易放松警惕的時段。

    公安部門的相干報告還顯示,越是常常遭到欺騙電話騷擾的地區,用戶的警惕性越高,如北京、上海這樣的1線城市,很多用戶幾近每天都能接到欺騙電話。成心思的是,有統計數據顯示,上海手機用戶識破1個欺騙電話平均僅需18.5秒,辨認能力居全國第1。

    犯法份子善于設計“情形劇本”

    從上海市公安局網安總隊偵辦的網絡欺騙案件來看,2016年的網絡欺騙犯法活動常常喜歡采取廣泛發送欺騙“情形”信息的方式實行欺騙。

    該網安總隊介紹,以往犯法份子通常選擇在春運、暑假期間,針對網上購買火車票、飛機票等,“點對點”設定欺騙策略實行欺騙,每筆金額高,但覆蓋面小。“隨著市民在網上買賣2手車、求職、找對象等需求的逐步增多,犯法份子只需設計1種欺騙情形劇本,通過網絡發布,廣泛投放虛假廣告、信息,冒充招聘公司、婚介公司等進行網上招工、網上交友等方式的欺騙。”網安總隊表示,這類方式因個體受騙金額小,常常被害人不愿報案,但因但覆蓋面廣,欺騙金額總量“聚沙成塔”。

    網安總隊表示,今后將加強對新型網絡欺騙案件的研究,延續保持對網絡背法犯法的懲辦高壓態勢。

    專家:應明確電信欺騙定罪量刑標準

    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院長李建華表示,電信欺騙已構成完全的黑色產業鏈,網絡欺騙的從業人數超過160萬人,欺騙“年產值”達1152億元。

    李建華認為,治理電信欺騙應當嚴查個人信息泄漏的源頭,加強對“個人信息數據”運營單位的安全監管要求,強化信息系統保護等級保護措施,清查信息泄漏責任,“加強公安、金融、電信、司法等多部門參與,兼顧協作,從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推動電信卡、銀行卡實名制管理、規范身份證件的使用管理。”

    “法律武器少不了。”李建華也特別強調,應從刑事立法的角度,參考金融欺騙、保險欺騙等模式將電信欺騙獨立成罪,設計公道的犯法構成要件、適合的刑種,“通過司法解釋、案例指點等情勢,明確電信欺騙定罪量刑標準,消除法律適用的模糊地帶和同案異判現象。”他還提到,應破除各種法律障礙,落實電信實名制、金融賬戶實名制、電信裝備和金融行業準入制度,“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制電信欺騙犯法。”

    警方提示:防電信欺騙 個人用戶做到“3個不要”

    個人如何防范電信欺騙呢?警方支招——做到“3個不要”,即:不要隨便運行、點擊陌生人發來的文件、鏈接,定期對電腦進行殺毒清算;不要在網上向陌生人提供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等真實信息;不要閱讀非正規網站并登陸注冊身份信息。

    企業用戶防范方面,警方的建議則是做到“兩個健全”,即:健全企業網站信息系統建設;健全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技術措施。

    對政府、金融、教育、公共服務等重要信息系統用戶機構網站,警方建議做到“3個提高”,即:提高防范病毒能力,安裝并及時升級殺毒軟件和防火墻;提高對抗攻擊能力,通過優化網絡速度可以使局域網服務器提升對抗攻擊的能力;提高安全漏洞檢測水平,定期對漏洞進行排查檢測。

    相干新聞破獲藝術品欺騙案 慣用伎倆何上當者始終絡繹不絕?

    “你們看不出來吧,我已是肺癌晚期,如果不是為了治病,我也不會動了把這塊田黃石賣掉的腦筋。”近日,警方破獲藝術品欺騙案,以藏品“多是寶石”、“價值上億”、“有買家出巨資收購”等許諾勾引被害人到其藝術品鑒定公司,隨后由涉案公司幫其代為拍賣收藏品,欺騙被害人高額拍賣費或鑒定費,這樣的套路已成為最近幾年來文玩藝術品市場欺騙的慣用伎倆。但為什么上當者始終絡繹不絕?

    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

    昨天,57歲的劉先生說起自己出售藏品被騙的遭際,不勝欷歔。在最急著用錢的時候,騙子卷走了他2.6萬元。“這是借來的錢,沒想到就這樣打水漂了。”

    昨天,上海普陀警方表露了近日破獲的1起案值600余萬元的文玩藝術品欺騙案件。很多人像劉先生1樣,付出高額鑒定費后,才被告知所拜托的藝術品達不到買家要求,但鑒定費不退。

    警方表示,除市場監管存在空白,被害人想“1夕暴富”的空想,讓騙子輕易打開心防。

    去年7月,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石泉路派出所前后受理了3起“鑒寶欺騙”案件。經過訪問調查,1家位于普陀區銅川路的上海久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浮出水面。但當民警深入偵察時,該公司卻于去年8月初搬離石泉地區不知去向。

    在隨后兩個多月內,專案組積極尋覓涉案被害人,前后制作相干筆錄70余份,初步統計涉案金額150余萬元。辦案民警通過對部份被害人報案材料梳理,鎖定了涉案藝術品公司相干“業務員”真實身份,終究通過網上追逃抓獲3名涉案人員。

    經調查,專案組得悉原公司的管理層和業務骨干均已搬至普陀區另外一商務中心,更名為“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繼續從事欺騙活動。

    去年12月8日下午,上海警方多部門協作,對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展開收網行動,當場控制涉案人員90余名,查獲賬簿20余本,統計涉案金額人民幣600余萬元。公司管理層肖某等15名骨干人員全部落網。

    12月12日,警方又在靜安區上海勱頤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和上海國赟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內抓獲5名涉案嫌疑人。“上海靚尊藝術品鑒定服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帶領被害人至上述兩家公司做相干檢測,兩家公司在不具有國家相干資質的情況下,向被害人出具虛假檢測報告,共同誘騙被害人支付高額鑒定費用,金額在1.5萬元至3.5萬元不等,最多的被騙走了數10萬元。

    目前,共有83名犯法嫌疑人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涉案賬戶已被依法凍結。

    據普陀分局經偵支隊負責人介紹,此類案件在上海已破獲過量起。為什么始終沒法禁絕?主要緣由是市場監管存在空白。這些涉案公司在工商注冊時,所有的手續都是合法的,但具體經營卻處于失管狀態。

    據警方流露,上海目前并沒有專門從事藝術品收購的正規拍賣公司。很多沒有拍賣資質的藝術品公司、文化傳播公司、投資公司等以代拍賣、收購之名行事,其實都是實行欺騙活動。至于鑒定公司,全國真正有資質的也不過個位數,而且主要是面對大型的機構提供服務,其實不提供民間鑒寶服務,所以凡打著文玩藝術品檢測旗號的公司,也均屬非法經營。

    警方同時提示,騙子屢屢得手,與被害人總想著“1夕暴富”有不小的關系。前面提到的受害人劉先生,當初花5000元收購的田黃石,騙子開出了7000萬的高價,這對急需用錢的劉先生,是巨大的誘惑。還有1名受害人,拿著1塊在南京雨花臺撿的雨花石前去估值,也被開出了180萬的高價。“有些被害人也是懷著撿漏的心態,結果小騙遇上大騙。卻沒想到,天上歷來不會掉餡餅。”

    警方再次提示,1般在藏品成交前就要收費的都是騙子,應馬上終止交易。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以上就是關于“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清華教授被騙細節 恐嚇威逼使其一步步中計騙走1760萬”內容,謝謝!
    猜你會喜歡的
    猜你會喜歡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片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视频播放www| 狠狠操天天操视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女人喷潮视频在线观看| 8x8×在线永久免费视频| 寂寞山村恋瘦子的床全在线阅读|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波多野吉衣视频| 午夜影院a级片| 韩国伦理电影年轻的妈妈|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又粗又长一进一出抽搐|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在线观看|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第三页| 国内免费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视|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欧美高清视频www夜色资源网|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91视频免费观看| 奇米影视中文字幕| 两根硕大一起挤进小h| 日本夜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厂|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超污| 精品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