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有哪兩把空椅子像今天一樣吸引了這么多
從沒有哪兩把空椅子像今天一樣,吸引了這么多中國汽車人的關注。
6月22日,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就后者在上海的建廠事宜達成共識并簽署框架性協議。雙方約定,特斯拉的中國工廠將會于上海臨港開發區落地建設。根據我國汽車產業政策限制,外資來華建廠需要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而究竟特斯拉會選擇哪家企業進行合作,引發了外界的猜測。
目前得到消息是,共有3家上海國企正爭奪這次合資機會,包括臨港集團、國盛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其中,上海電氣集團是目前外界呼聲最高合資方。
此前,很多人認為特斯拉的合資方將會是上汽這樣的車企。然而最終候選名單中也沒有一家汽車企業。到底特斯拉是基于怎樣的考慮,政策允許他們這樣做嗎?
如今,政策風口正對特斯拉張開
此前,特斯拉曾多次傳出將在國內投資建廠。其中,上海金橋、蘇州、廣州均被傳出將作為特斯拉的中國工廠選址。而在合資企業方面,長安、廣汽、上汽也都被傳出過要成為特斯拉的聯姻方。雖然這些傳言隨后被一一辟謠,
但人們可以由此窺探出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心和意志。實際上,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政策也為特斯拉的中國建廠提供了空間。
根據工信部此前出臺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新建企業投資項目的投資總額和生產規模不受《汽 車產業發展政策》有關最低要求限制,由投資主體自行決定。
(特斯拉Model 3,據稱該車型未來將在特斯拉上海臨港工廠生產)
而在上海自貿區與今年6月頒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發改產業﹝2017﹞1055號)再次重申了鼓勵新能源汽車、抑制汽油車的政策方向。此后工信部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也提出“對新建中外合資轎車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中外合資企業數目的規定僅適用于傳統燃油汽車,新建中外合資純電動乘用車企業投資項目按照《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辦理核準。”
因此,作為純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的特斯拉,其入華道路已經處于前所未有的平坦狀態。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申請的放開,想必對于已經在整車研發與制造領域積累了大量經驗的特斯拉來說,從技術上看獲得國內生產資質并不存在太大障礙。
但現在大家要關注的是,特斯拉為什么會選擇(目前來看已經基本確定)完全沒有汽車產業背景上海電氣作為自己合資伙伴?
上海電氣:理想的合作伙伴
對于特斯拉的合作伙伴,此前有人推測是上汽。但日前有消息傳出,上汽榮威運營部新能源營銷策劃經理李宇東對該傳聞給予否定回復。他透露,上海市政府曾為上汽與特斯拉牽線,但馬斯克拒絕了并公開表示不會與整車廠合作。
馬斯克的這種堅持,我們可以從資本市場和能源業務兩個個維度去理解平凡的草:
首先,基于資本市場和公司業務的考慮。特斯拉的股價在今年4月超過了福特,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的汽車企業。但此時,該公司的新車年產銷量僅為76,230,雖然相比前一年增長50.7%,但與福特相比還只是零頭。由此可見,資本市場正是看到了特斯拉公司身上“新能源”、“智能汽車”和“顛覆傳統汽車業”的標簽,因此才對該公司寄予厚望。
對于此時的特斯拉而言,資金支持比什么都重要。在2016年,特斯拉全年營收 70 億,雖然較 2015 年提升 73%,但是依舊存在6.75億美元的凈虧損。而特斯拉在今年上半年還會拿出億美元的資金用于提升產能,以保證在Model 3的量產并在2018年將公司年產量提升至50萬輛。因此,對于馬斯克來說,保持資本市場對特斯拉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盡量撇清自己和傳統車廠的關系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上海電氣集團企業信息)
其次,上海電氣能夠在能源業務上為特斯拉提供支持。在今年年初,特斯拉汽車公司正式改名為特斯拉。而在2016年,馬斯克也“冒股東之大不韙”操縱特斯拉收購了自己的另一家公司,主營光伏產業的Solarcity,標志著該公司已不再是一家單純的汽車公司。目前在特斯拉官上,我們可以看到關于該公司Energy(能源)業務的介紹與Model S、M平靜的鋪蓋山河大地odel X和Model 3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足見馬斯克在新能源領域的野望。
基于這些考慮,上海電氣意料之外卻情理之中地成為了特斯拉的在華合資方。早在2011年6月,上海電氣就與上海電力合資組建上海電氣輸配申裝備有限公司,以滿足智能電、新一代電力系統及節能環保需求為目標世間唯一保持恒久不變的就是變化,重點發展特高壓設備,新能源接入,儲能設備及控制系統。此外,上海電氣還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及充電樁、充換電系統等新能源領域有所布局,這也可以幫助特斯拉進一步擴張其超級充電站在中國的點分布。
不僅如此,上海電氣還在臨港經濟開發區擁有最大碼頭泊船噸位5000噸、最大碼頭吊裝能力1400噸的碼頭。鐵路直接與車間連通,水路、鐵路和公路交通便捷。一旦特斯拉在上海臨港的工廠建成并投產,該生產基地的輻射范圍不光限于中國境內,還可以擴張到整個亞太地區,可以大幅提升特斯拉在全球的產品交付能力。
對于車企,自動駕駛技術的保密是關鍵
最后,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保密或許也是特斯拉不選擇汽車企業合作的原因。盡管特斯拉從2014年起依次開放了大量涉及三電系統、純電動汽車熱管理的技術專利,但該公司對于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細節一直諱莫如深,至今沒有和任何車企構建產業聯盟。從去年該公司選擇踢開在ADAS領域取得了絕對優勢的Mobileye選擇自己單干就可以看出,特斯拉將自己的殺手锏——Autopilot功能放在公司戰略中何等重要的地位。
而對于國內汽車企業來說,大家都明白盡管全球的企業距離讓車輛真正實現自動駕駛還有一定距離,但所有人也都意識到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化與數據積累方面擁有著無可匹敵的優勢。畢竟,只有特斯拉在量產車上實現了截至目前最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同時,市面上的多輛搭載了Autopilot功能量產車正在一刻不停地搜集道路數據,而這對于自主品牌而言是千金難換的。因此,我們只是聽說了特斯拉對于國內車企的拒絕,而沒有看到那個自主品牌要對特斯拉說“不”。
特斯拉是高興了,可中國汽車產業呢?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億歐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什么粥排毒養顏瘦身怎么克服神經衰弱容易脫臼是因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