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茶緊抓一帶一路機遇
5月15日,2015年陜西省茶產業現場工作會在安康市平利縣召開。會議總結了近年來陜西省茶產業發展經驗,分析了當前茶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研究促進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和措施,全面提升我省茶產業發展水平。
去年陜西茶葉總產量7萬噸 產值220億元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4年底,我省茶園面積達到192.4萬畝,采摘茶園125.2萬畝,茶葉總產量7萬噸,產值220億元,形成了綠茶、茯茶、紅茶協調發展的格局。產茶縣茶葉交易市場增加到9個,交易規模達到11億元。
近年來,我省推廣陜茶一號等6個主導品種和良種建園、無性繁育、綠色防控、清潔加工4大技術,使產業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目前,全省茶葉企業達到1280家,年加工能力超過7萬噸,注冊茶葉商標97個,其中陜西省著名商標8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全省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茶大戶249家,引領全省茶農超過100萬人,茶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茶葉真正成為陜南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和生態保護的主要產業。
“一帶一路”戰略為陜茶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經過多年的持續推介,國內消費者剛剛了解陜西產茶,還沒認識到陜西產好茶、陜西茶文化的厚重,提高陜茶知名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會上,陜西省農業廳副廳長王振興說,世界茶葉生產和我國一樣,經過十多年的增長,產銷基本飽和,給我們快速擴大規模增加了難度。而且采茶期間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嚴重影響著產業產量增加和品質提升。
“發展茶產業必須趨利避害,化解挑戰,緊抓機遇,乘勢而上。”王振興表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帶一路”戰略,為陜西茶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省政府也制定了茶產業發展規劃,出臺發展意見,省級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省農業廳整合項目資金5000萬元用于茶產業發展。
王振興說,發展茶產業要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茶產品結構,用代代工業、流通、金融、生態理念大力推進茶產業發展。預計到2020年全省新增無性系良種茶園100萬畝以上,茶園面積達到280萬畝,年產茶葉20萬噸以上,茶產業發展跨入全國強省行列。
啟動茶葉良種母本園建設 建立3000畝二級母本園
記者了解到,今年是茶葉種苗繁育體系建設的關鍵之年,我省將加大良種資源圃建設力度、開展良種母本園建設、擴大苗木示范點規范。
良種資源圃選擇建在陜南三個產茶生態區,即巴山高山區、巴山丘陵區、秦嶺南坡,與盤龍、漢水韻、象園三個茶葉企業合作建設。
今年工作重點是按照分工合作的辦法收集100個省內外茶葉品種,開展良種選育和良種區域試驗,盡快篩選出適宜陜南栽培的茶葉優良品種,盡早為良種母本園建設提供可靠的種源。
茶葉母本園建設以三個資源圃為基礎,先通過組織專家調研和評品確認一批可發展的茶葉良種,培育優質苗木,依托盤龍、漢水韻、象園等企業建立3000畝二級母本園。
其次在陜南選擇合適地塊謀劃建立一個千畝一級母本園,利用組培技術繁育無病毒種源,按規范標準和現代農業技術建立專業的采穗圃,快速繁育良種。兩級母本園計劃三年內建成,建成后可生產5億根以上優質種條,支持建設3萬畝茶葉苗木基地。
打造知名品牌延長產業鏈條 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
茶產業是我省農業五大主導產業之一,下一步我省將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打造知名品牌,優化品種結構,延長產業鏈條,積極開拓市場,弘揚茶文化等方式,進一步促進茶產業成為發展陜南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的綠色產業。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將整合各方資金和項目,發揮農機、植保、土肥、茶技等職能和力量,吸收社會資本介入,破解茶產業融資難問題,發展茶葉生產保險事業,做大做強茶產業。
將打造公共品牌,實行全方位市場戰略,鞏固擴大西北市場,主動向華北、東北、東南等區域培養更多的中高消費群體,打入東部市場,拓展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
同時,建立銷售渠道網絡,完善營銷體系,構建多元的營銷渠道。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借助國家支持發展農業電商的機遇,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國內電商主流平臺營銷陜茶,形成線上線下互動,重塑茶葉產銷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