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米科技侵犯專利一事終于塵埃落定
【編者按】成立四年就成功登陸資本市場,這恐怕是不少創業公司創始人的心愿。但上市并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起點。如果具備互聯基因的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后停留在價格戰和快餐模式的老路上,而不是依靠技術和產品創新發展,那上市恐怕并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文章發于藍科技,作者為祁浩然;經億歐家居,供行業人士參考。
云米科技侵犯專利一事終于塵埃落定。
今年3月8日,美的與云米科技的洗碗機之戰鬧得沸沸揚揚。當天,在中國家電行業盛宴的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開展第一天的現場,互聯家電云米科技旗下的云米洗碗機因涉嫌專利侵權,被上海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現場執法拆機下架。
隨后雙方對薄公堂。美的說云米抄襲,云米說沒有抄襲。權威機構的認定,終于做出了公證的判決。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相繼做出審查決定書,其中美的兩項專利被判維持有效。
拒不完全統計,美的公司據以起訴云米科技涉嫌侵權的專利共計9件,其中4件為外觀設計專利,5件為實用新型專利,而參與起訴的主體包括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佛山市順德區美的洗滌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在上述兩件被判維持有效的專利之后,云米科技在相應的專利訴訟中被判構成侵權的風險也將大幅增加。
作為小米生態鏈中重要的一員,云米科技甫一出生,就被賦予了互聯基因。在產品設計方面,以漂亮的外觀設計、具有殺傷力的低價進入市場以來,成為中國家電業的“攪局者”。
事實上,家電制造需要的是技術積累、經驗積累、生產積累和用戶積累,而不是通過低價和設計能占領市場的。
但是,中國市場似乎有其獨特性。一方面,在資本裹挾之下,一些沒有制造經驗、甚至從前從未染指過的企業開始涉足制造業;另一方面,他們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就急于上市,這和過去中國“家電五虎”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
云米科技也有其快速發展的一面。比如,從2014年5月成立到2018年上市,僅用四年時間就登陸資本市場,這一速度遠遠超過海爾、美的、海信、TCL、長虹等知名家電品牌。
這些家電企業經過幾十年的風雨,才逐步用品牌和技術在全球打開了市場。而且,他們遍布全球的研發中心、工廠及銷售渠道,經過了市場的檢驗之后,開始被全球消費者接受。
云米科技僅用四年時間登陸資本市場,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他們的目的更像是在資本市場,而不是打造一個百年品牌,
成為中國知名家電品牌。
更為重要的是,在家電行業的制造深度上,相較于擁有完整生產鏈的并在家電行業深耕數十年的老牌家電企業,云米科技的家電生產,完全還處于代工狀態。在研發、生產制作等方面缺少儲備、經驗、技術和全球化渠道。
家電制造是一個慢活兒,需要積困和技術打磨。更需要用核心技術,才能有優勢,不會受制于人。中國家電業過去幾十年深受價格戰和缺少核心技術之苦,原本,老牌家電企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強調技術和研發,逐漸走出價格因為懂得戰泥淖。
但在互聯快餐的影響之下,家電制造業又回到了價格戰和快餐產品的老路上,這對中國家電樹立高端品牌,陪伴我們的不一定懂得我們打造附加值更高的產品非常不利。
云米科技上市以來,引起市場高度的并不是技術本身,而是有幾個典型的事件:一是今年AWE的侵權事件,引發業內高度關注;二是上市融資時,被曝出經營現金流為負;三是不斷推出低價產品,消費者開始給云米科技貼上低價的標簽。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云米科技實現凈利潤7029.1萬元,經營現金流卻為-1788萬元,公司營銷費用則從上年同期的3242.2萬元大幅增至1.47億元。
上市融資、解決現金流、缺少核心技術、用低價拼市場?這些如果成為云米科技的關鍵詞,顯然對云米科技帶來的不是利好。
市場從來不反對云米科技進入家是制造業,但家電制造最大的忌諱是急功近利,這本身就是一個見功底的慢活兒。
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玩法,只能是短暫的,更無法在全球家電行業立足。
侵權美的背后,更折射出云米科技需要在技術、產品上下功夫,否則,未來的路會更加艱難。
:
家電行業的紅海戰爭,云米科技敲鐘背后面臨雙重困境
云米科技今日登陸納斯達克,成小米生態第二家上市公司
拓客公司垂直綠化治療鼻塞咳嗽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