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兩會展望:“十面霾伏”成民生痛點
2017兩會展望:“十面霾伏”成民生痛點
來源:大公網|
圖:北京鳥巢霧霾天與晴天對比圖網絡圖片
大公網訊(記者鄭曼玲)“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拉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過去一年,很多人的微博微信都曾被類似的霧霾段子刷屏。而當這一切從調侃自嘲演變成殘酷的現實,如何在“十面霾伏”中捍衛自己的“呼吸權”,已成為最大的民生痛點之一。在新華網2017年兩會熱點調查中,環境保護的話題熱度始終居高不下。如果說以往我們總是靠天治霾“等風來”,這一次,公眾無疑迫切期望,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能颳起一陣治理大氣環境污染的法治之風、問責之風,還藍天于民眾,留澄澈于心間。
過去一年,對于許多內地老百姓來說,最明顯的問題不是經濟放緩,而是骯臟的空氣。尤其是在歲末年初,那一場幾乎席捲大江南北的嚴重霧霾不期而至,影響范圍一度擴大至17個省區市,面積142萬平方公里。
在“迷茫仙境”中迎來新年鐘聲的人們,開始正視霧霾對生命健康帶來的威脅。“畢竟呼吸是維持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家住北京的徐女士說,“如果說對于上學難、看病貴、房價高等其他民生問題,我們還能忍一忍承受過去的話,那么,每天被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霧霾里,這是逃無可逃的現實?。?rdquo;
的確,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社會學者指出,對霧霾加重反應最強烈的莫過于像徐女士這樣城市中產人士。他們通過努力實現的剛看得見苗頭的品質生活,就被空氣污染給破壞了。“我身邊不少朋友確實有這樣的感慨,奮斗了二十年,最后發現連口新鮮空氣都吸不到。”徐女士說。
【“霧霾難民”加速逃離】
事實上,因霧霾帶來的不安全感,正迫使越來越多的“霧霾難民”逃離北京等大城市。某旅游網站曾統計稱,僅去年12月份就有15萬中國人到海外旅游以躲避令人窒息的霧霾。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也發布《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中國環境問題的加劇已成為精英和富裕階層移民的重要原因,他們兵分兩路,一個群體遷移至內地那些環境尚未受到大規模污染的地區;另一部分則移居海外。
徐女士承認,她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試圖逃避污染和骯臟的環境,有的已賣掉大城市的產業帶著家人到小城市“扎根”;有的則保持試探和觀望的態度,兩地往返。“一開始聽說朋友因為霧霾搬離北京,感覺有點小題大做,至于嗎?后來一個兩個的越來越多,尤其是孩子三天兩頭地咳,我就不得不反思,是不是我太不負責任了?”徐女士說。
不過,徐女士至今未能下定決心。她表示畢竟在北京有家有業不容易,為了喘口氣拋家捨業的代價太大了,“還是希望政府能重視起來,加大整治力度,還藍天于民。”
【專家冀制定治霾考核機制】
專家指出,客觀而言,近幾年霧霾肆虐,政府及相關部門均不斷出臺新政策進行整治,但是過往幾十年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嚴重污染了大氣環境,積習已久,整治效果不但甚微,甚至有愈加嚴重的趨勢。
而早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中科院院士、政協委員姚檀棟就曾當著參加聯組討論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面,背了幾句被大家調侃的《沁園春.霾》,“北京風光,千里霧霾……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美女戴口罩”,將“霧霾話題”引入最高議事殿堂。相信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這一議題將繼續成為焦點。
不過,不少專家指出,治霾的根本是治理霧霾涉及的產業,這將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希望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不應止步于討論,而應制定一些霧霾整治工作的考核機制,確保治理目標得到落實。
“應輔之以責任追究機制,給地方官員施加做好環境保護的政治壓力和法律壓力。”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靜指出。
房價飆升壓力山大
雖然兒子還只有4歲,但北京的盧女士已經開始到處奔波物色學區房。前幾天,她剛看中金融街區域一套39平方米的學區房,僅僅因為總價1000萬元(人民幣,下同)超過預算而猶豫了五個小時,房子就被另一位買家以1200萬元買下,“搶房”速度之快讓盧女士瞠目結舌。
而去年3月,北京文昌胡同一處11.4平方米的學區房就曾賣出530萬元的高價。房價的突飛猛進讓盧女士長期處于焦慮狀態,她說自己現在已將購房目標轉向“半地下室”的學區房,“國家天天說要穩定房價,但越說越漲,我們壓力大得根本睡不著覺。”
讓像盧女士這樣的剛需人群倍感“壓力山大”的,正是過去一年內地樓市經歷的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過程。接近12萬億元的銷售額,讓2016年成為內地樓市有史以來銷售規模最大的一年;原本已令眾多購房者望塵莫及的房價,在2016年竟又再次坐上過山車,全國多個熱點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一鼓作氣沖上天價。樓市過熱亦催生出搶房潮、假離婚、天價地等“奇葩現象”。
幸好,去年10月之后,內地28個城市密集出臺了近80次涉及房地產調控的新政,限購、限貸、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面積,終于緊急勒住了撒歡上漲的房價。
尤其是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戰略性重新定位了中國房地產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明確讓其回歸居住屬性。經濟學者馬光遠指出,這次會議的重大意義不在“抑制房地產泡沫”,而在于讓房地產告別經濟政策,回歸民生和社會政策的基本屬性。
23日,鮮少在媒體上公開露面的住建部部長陳政高出現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他六次提及“穩房價”。有專家指出,從此番表態可以看出,2017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勢必再加碼。根據官方透露的信息,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房地產稅立法工作,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中。相信該話題將成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關注焦點。
共享出行亟待規范
過去一年,共享經濟在移動出行領域的熱潮此起彼伏。先是網約車橫空出世,攪動了沉疴已久的出租車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百姓“出行難”問題。
不過,搶奪了出租車市場奶酪的網約車,自誕生之日起便注定命運多舛。去年下半年,經過一番激烈博弈之后,各地的網約車新政紛紛出臺。雖然看似為其摘掉了“不合法黑車”的帽子,但當中不少“奇葩新規”公布后即飽受爭議。
早已習慣利用網約車出行的許先生表示,新政條款多多少少有些變味,當中對戶籍、車籍,以及車輛軸距等限制,不難讀出一定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
一位河南籍網約車司機告訴記者,新規實施后很難干下去了,“很多老司機都陸續走了,現在來的都是年輕的新司機。”而因為新司機的增加,不熟悉路線、交規的情況普遍存在,而且不少網約車平臺都面臨“車荒和司機荒”的問題,動輒抬高價格。許先生說,“本來是改善民眾出行質量的好事,管著管著就成了劣幣驅逐良幣,越來越倒退了。”
好在,網約車遇冷,但移動出行依然是塊香餑餑。似乎在一夜間,路邊停放著一排排共享單車,成了去年下半年以來內地大中城市的標誌性圖景。
不過,正當解決了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共享單車受到追捧之時,種種爭議亦隨之而來。一方面,車輛亂停亂放、私自篡改密碼等現象暴露了公民素質之短板;另一方面,多地陸續出現了“城管收繳共享單車”的事件,也顯示針對這一新興事物的整治風潮正箭在弦上。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共享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無論是因動了舊業態奶酪,還是“亂停亂放”問題,都不應淪為共享單車死穴,也不得在城市管理中“粗暴以對”。
不少學者希望,今年的全國兩會能將包括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的管理和規范作為議題之一,在方便公眾出行方面,更好地體現公共治理的開放與善意。
解“中產焦慮” 還需政策支持
近日,一名年近40歲的深圳某公司IT精英在網上發帖,稱自己在購房、生二胎后被公司HR勸退,竟面臨破產而被迫賣房的窘境,這一求助帖引發網民熱烈討論。不少人深有同感,認為這一現象提供了萬千中產階級遭遇危機的一個縮影。
有學者分析,內地中產人士表面上生活風光,工資不低,儲蓄不少,但同時承擔的買車購房、子女教育、醫療費用、養老儲備、個人職業生涯培訓等家庭潛在支出也相當高。尤其近兩年,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爭激化,生活成本持續上升,股市、房市劇烈波動,社會風險凸顯,更增強了中產階級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
專家指出,雖然中央高層多次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十三五”規劃也把“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放在重要位置,但政府一直未能制定出促進中產階級發展的針對性政策。
專家認為,中產階級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政府的相關政策制定應更多考慮這一群體的訴求。期待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能進一步研究如何出臺相應政策,促進中產階級的壯大成長,緩解其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 以上就是關于“2017兩會展望:“十面霾伏”成民生痛點”的內容,希望大家看的開心,看的愉快,也希望大家能夠積極的分享本網站,讓更多的人看到本站的“2017兩會展望:“十面霾伏”成民生痛點”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