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將坐吃山空人社部稱完全可保證按時足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王立芳)4月23日,人社部召開2019年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針對有研究機構發布的“2035年養老保險金將要用光”的預測,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回應稱,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他表示,通過一系列應對措施,“我們對化解未來的支付風險是有準備的,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是可以保證的。”
CNSPHOTO供圖
養老保險面臨“坐吃山空”危險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了解,2018年末,全國60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為2.49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7.9%,其中65周歲以上人口為1.67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1.9%。老齡人口數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人口撫養比加速下降,這將直接對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造成挑戰。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養老保險的撫養比是5:1,即大概5個繳費者贍養1個離退休者。但是到了2018年底,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2.66:1。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測算結果顯示,2019年將由接近2個繳費者贍養一個離退休者,到2050年前后幾乎是1個繳費者需要贍養一個離退休者。2019-2050年,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余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后,將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到2050年,當期結余可能達到負11.28萬億元。
該報告進一步分析認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到2027年有望達到峰值,然后開始下降,到2035年有耗盡累計結余的可能性。此外,各省份養老金的當期結余也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的情況。該報告預估,廣東將以高達2000.7億元的2019年當期結余排在第一位,幾乎等于排在第二到第十位的省份,即北京、湖南、四川、福建、云南、貴州、新疆、安徽和天津的當期結余的總和,而當期收不抵支的省份則會高達16個。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指出,針對精算報告顯示未來養老金存在支付缺口的情況,無論是現有結余資金規模還是儲備基金累計規模,都不夠充足。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關于養老的敏感神經再次被拉緊。因為即使是年紀最大的80后,到2035年依然沒有超過退休年齡。有人開始為自己未來是否能夠足額領到養老金產生擔憂,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報告所謂的“2035年養老金將用光”,只是研究機構的一種判斷,并且這種精算結論,是在假設多種政策保障措施或者積極因素不存在或保障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做出的,如果把降低社保費率、中央調劑制度、財政投入等積極因素和保障條件充分考慮在內,也會得出另一種精算結果或預測性結論。
應對措施積極推進
此次人社部公開回應養老金問題,相當于給公眾吃下一顆“定心丸”。同時,一系列積極、綜合、科學的應對措施也正在實施中,確保養老保險制度健康平穩運行。
首先,通過實施降低社保費率綜合政策,做大養老保險的“蛋糕”,形成企業發展與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良性循環。今年4月10號,國務院印發了《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其中兩項重要政策就是降低養老保險的單位繳費比例和調整個人繳費基數的上下限,在減輕企業社保負擔的同時,降低參保繳費的門檻。此舉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職工的參保積極性,將更多職工納入到養老保險制度中來。
聶明雋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結構性矛盾問題是養老保險運行的主要矛盾。對此,從去年下半年起,中央開始通過實施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均衡地區之間的養老保險負擔,幫助困難地區確保發放。
其次,不斷增加戰略儲備基金,今后還將繼續做大做強。據介紹,從本世紀初開始,國家就建立了戰略儲備基金,采取多種措施,不斷擴大基金規模。目前,全國社保基金已有兩萬億左右的戰略儲備,而且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的工作已經啟動,今后還將繼續加大劃轉力度。此外,各級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企業養老保險的預算資金達到了5285億元,同比增長9.4%,地方財政也相應做出了資金安排。
基金投資運營和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推進。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介紹,人社部已經會同相關部門,明確了2019年和2020年啟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的省(區、市)名單。截至一季度末,17個委托省(區、市)簽署的8580億元委托投資合同中已有6248.69億元到賬投資運營。
除了上述應對策略,養老保險的其他改革也正在穩步推進。聶明雋表態,人社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采取綜合措施,積極穩妥地開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加大基金中央調劑力度、不斷提高統籌層次、加強基金監管等,同時不斷加強制度的自身建設,使制度內在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約束機制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