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中國汽車業,在投資過熱與有效競爭不足、不斷降價與加價銷售、新車眼花繚亂與消費者無所適從、汽車投資回報風險增大與不斷追加投資的種種矛盾與悖論中,再次創下了一連串令人瞠目的數據奇跡。僅用短短一年時間,產量就從世界第五位躋入世界前四強。
那么,緊接下來2004年的國產新車、市場車價、進口車、汽車產銷等,趨勢又將如 何?
銷繼續增長
讓數據來說話。2003年前11個月,全國共生產汽車400.53萬輛,同比增長35.04%;共銷售汽車391.75萬輛,同比增長31.25%,讓年初謹慎預測的專家權威們又跌了一回眼鏡。
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中國汽車產銷增長大勢起碼還能持續五六年。據此分析,今年汽車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但增幅會繼續回落,這主要是由于去年的產銷基數已經擴大和城市交通堵塞、停車位奇缺、油價上漲等用車環境開始顯現制約作用。總體來說,預計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問題不大,其中轎車產量將由去年的190萬輛增至240-270萬輛。
車價持續下跌
消費者最為關心的2004年車價會有什么新變化?業內人士分析,由于消費者對2005年關稅下調的預期,將導致汽車價格進一步下跌的壓力加大;同時,2004年又有近50款新車型將要上市,競爭將趨于白熱化,總體車價持續走低不可避免。
對進口車而言,今年則是一個嚴峻考驗。由于2005年取消進口車許可證及配額限制,進口車商只能爭取在今年上半年就將全年配額拿到手,并盡早提貨盡快出手。因此,專家預計,今年下半年,進口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重持幣待購,車價也將隨之下跌。
賣車利潤削薄
目前,有數千億元資金覬覦國內汽車市場,格林科爾、美的、五糧液、比亞迪等非汽車行業企業也紛紛涉足汽車;另一方面,日產、通用、大眾、豐田、本田等跨國汽車巨頭,紛紛拋出其在華投資或增資計劃。
未來中國汽車市場最大的風險將是產能過剩和價格大幅下降,產能過剩必將導致競爭加劇和利潤下降。此外,這兩年一哄而上的汽車大賣場,有的還沒開張就面臨著虧損的壓力,賣車不再容易。